首页 > 财经 >

东北大学赴辽宁沈阳实践团关于东北工业区现存问题和解决方式的线上调研

发布时间:2023-08-26 09:30:29来源:
东北三省GDP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25/d400654ee1fe28a4277e0ab0e9cbac9a.jpg

 

 

 

 

 

 

 

东北三省三产占比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25/2b79971547bf9cd9acc2c60d1fd7cb8f.jpg

 

 

 

 

 

 

 

 

 

 

 

 

 

 

 

 

 

 

 

东北三省于其他区域对比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25/2d2993f4f39d5b1c15e4649b24a4b6d4.jpg

 

来源:国家统计局

 

 

 

 

振兴东北相关文件整理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25/8781fe725b12c6e8d3a258b5c76dc468.jpg

 

 

 

 

 

 

 

 

 

 

 

 

二、东北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很明显, 近年来东北经济面临的新困境是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外, 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多, 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大, 产能过剩行业相对集中, 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 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 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由此受到市场低迷和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大。事实上, 近年来许多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大多面临着同样的困境。2015年, 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8%, 实现利润总额下降131.9%;甘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132.1%, 新疆下降50.2%, 西藏、青海、内蒙古、陕西等省份下降幅度也均在20%以上。

 

产业转型升级严重滞后。从三次产业结构看, 虽然近年来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 从2010年的37%提高到2014年的41.5%, 但目前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高, 产能过剩行业规模大, 产业链条较短, 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不高, 抗外部干扰能力较弱。现有工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环节, 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上游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研发和下游服务环节发展滞后。这说明, 在近年来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的浪潮中, 东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较为缓慢, 已经处于严重落伍的状态。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东北支柱产业如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化工等相继被江沪浙等东部发达地区赶超,在全国的占比不断萎缩,自2013年以来东北三省GDP增长速度滞于全国后十位,2017年以后东北三省GDP增长速度均在4%以上,东北经济出现回暖趋势,但仍低于全国水平,从全局角度理性分析,东北的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东北振兴仍任重而道远。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老化

建国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工业基础良好的东北地区成为首批幸运儿,随着钢铁、能源、化工、军工等重工业的相继落地,东北迅速崛起,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排头兵,还涌现出孟泰、王进喜、雷锋等享誉全国的英雄模范人物,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至今仍是鼓舞国人奋进的精神力量[1]。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到来,东北三省作为全国工业原材料,装备制造的主要提供者,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统一指导价格,国家投资制度采取“拨改贷”造成东北三省经济环境日益趋紧,由于资金紧张而错过了东北重工业转型发展最好时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往享有北大仓美誉的东北粮食产区也面临了粮食产业结构失衡,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的情况[2],作为重要粮食产品基地的东三省粮多价低,农业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东北经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承受经济突变能力变弱,以致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遭遇发展瓶颈。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不足

建国初期东北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调配以及生产、消费等都由政府决定并以指令的形式下达,而地方只需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东北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因此当改革开放的大旗拉开,经济体制由以往的上级指令下达为主逐步转为地区自由竞争为主,东北便在一轮又一轮的不适应中发展速度趋缓[3]。与此同时,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比重占优,拥有丰富的企业科研资源,然而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创造高价值的市场价值,这些企业没能形成产业创新思路、产品研发推广、经验技术应用及转化的有机主体,打造适合东北地区企业生存的创新体系、研发成果培育与转化体系更急需加大力度。其次,对作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力保护度还不够,申请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方面知识产权情况均处于全国落后水平。[4]

东北因思想固化,逃避市场竞争,依然一味地等、靠、要,再加上传统工业信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不思变,自后退,重重因素叠加,东北走向落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思想保守、缺乏品牌市场竞争力

东北地区在传统的公有制经济体制枷锁下负重前行,特殊的经济基础决定具体的上层建筑,在思想观念上造成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在择业、就业、工作流动、生产生活中对公有制企业、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趋之若鹜,落后的“平均”思想、“大锅饭”思想、“等要靠”思想,“官本位”思想等,限制了东北地区企业改革、品牌研发、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生存空间。

相对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轻工业、信息产业,如:格力、海尔、华为、小米等品牌致力于改革创新、积极研发、开创树立品牌,发展市场的优势不在于能在当下为企业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在于它是一个长线收益,一旦品牌打响就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带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收益。但是反观东北,一直死守传统产业,不仅世界知名品牌较少,甚至不思进取,心甘情愿做“代工厂”、“套牌生产”。在东北,由于长期的粗放型发展,致使品牌意识薄弱,不懂得保护品牌,也不善于创建品牌,最终导致自身长期处于国际工业链条的中低端。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流失严重

东北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国有企业缺少竞争机制普遍遵循平均主义。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人文关怀,以及相关的住房、保险、医疗,出行等配套设施又跟不上,不能较好满足人才工作、生活所需的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本地人才背井离乡到相对经济发展更好的地区求职就业,而外来人才看不上招不来的尴尬局面;二是东北“官本位”思想严重,歪风邪气盛行,裙带关系根深蒂固。政府对市场、对企业大多依然延续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指令模式,而不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做好服务和指导。很多年轻的优秀人才在其大学毕业后,不是选择自主创业,而是想方设法进入公务员队伍,或挤进国企,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难得到坚实的人才保证。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辽宁之窗”的所有作品,版权归辽宁之窗-中国辽宁新闻门户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辽宁之窗-中国辽宁新闻门户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