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本里“抗美援朝”的铅字,变成纪念馆里带锈的步枪、老街上轰鸣的织机;当“革命忠诚”的抽象概念,化作烈士家书中“打完仗就回家种庄稼”的滚烫字句——这个夏天,辽宁工业大学“丹东戍边薪火传扬”团队的10名青年,在丹东这片红色土地上,完成了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2025年8月,团队在宗宇副教授、马龙老师的带领下,以“抗美援朝精神宣讲与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为主题,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安东老街等红色地标,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真心传递薪火。

“这不是陈列的文物,是战士们攥紧过的信仰!”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展柜里一支布满划痕的步枪让所有人驻足。讲解员轻声介绍,这支步枪的主人曾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阵地上,用它抵御装备精良的敌军。不远处,杨根思烈士的展陈场景前,团队成员久久凝视——“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段落,而是具象的英雄模样。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封1952年的家书。泛黄的信纸上,字迹因严寒有些歪斜,“娘,我在前线一切都好,等打完仗,我就回家陪您种庄稼”的字句,让不少同学红了眼眶。“写这封信的战士,半个月后就牺牲了。”讲解员的话,让团队成员猛然醒悟:“原来‘舍小家为大家’从不是口号,是无数人用生命兑现的承诺。”

如果说纪念馆是历史的“档案馆”,那安东老街就是红色记忆的“活化石”。在老街深处的罐头厂旧址展厅,斑驳的红砖墙上,一幅黑白照片记录着1952年的热血场景:全厂职工连续加班一个月赶制肉类罐头,有人冻伤了手仍攥着工具,这些罐头顺着鸭绿江运往前线,成了战士们“家乡的味道”。
“踩下踏板时,才懂什么是‘坚守’!”在纺织工坊,团队成员郑歆格跟着老艺人学习操作老式织机。沉重的踏板、穿梭的梭子,让她想起讲解员的话:“抗美援朝时,丹东纺织女工用这些织机赶制军布,每一寸布料都是戍边的‘生命线’。”而在酿造厂体验馆,同学们亲手参与酱油酿造,触摸着标注“支援前线专用”的陶缸,仿佛能听见岁月里军民同心的回响。

实践不止是“看”与“听”,更是“讲”与“传”。团队将所见所感转化为鲜活的传播内容:线上,他们制作短视频,用青年视角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线下,返校后开展主题宣讲会,结合家书故事分享丹东记忆,让更多同龄人读懂了“卫国戍边”的重量。
“以前觉得红色传承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我们可以是故事的讲述者,也能是精神的践行者。”团队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场丹东之行,不仅让10名青年收获了沟通协作、视频制作等“硬技能”,更在心中种下了“以青春护家国”的种子。

红色薪火,代代相传。从纪念馆里的驻足凝视,到老街中的亲手体验,再到校园里的热情宣讲,辽工大学子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能接住历史的“火炬”,也能让红色精神在当下焕发光彩。而丹东这座英雄城市的故事,还将在更多人心中,继续生长出新的力量。